昨天看了《震耳欲聋》,片如其名,激起了我对法律本质内涵的思考,以下思考带有部分剧透,未看此影片的同志可以观看后一起思考讨论。
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法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工具与社会经济结构的统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样的定义毫无疑问是公式化的,没有人情味。而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存在,各自心中都有自己的道德尺度,都对法律的公平正义有着最朴素的理解与期待,影片的多处情节通过法律与人们心中朴素期待之间的矛盾勾起了我心中难过的情绪,泪水无声宣泄着对片中既得利益者得意的愤怒和对受害者无力发声的同情。
李淇(檀健次饰)与汤宇轩(王戈饰)在最初毫无疑问是市侩律师和坚守法理纯真本质律师的代表。但仔细回溯看李淇的心理发展路线可以看到,他本不如此,作为聋人的健听后代(Coda),求学路上的他敢于为尊严发声,拒绝了消费他 Coda 身份而募捐来的助学金,可在委托张小蕊(兰西雅饰)案件时,却为他当事人张小蕊争取来了靠诈骗聋人群体牟利的邪恶资本启航金融的助学金,这无疑是在追名逐利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作为法律工作者的尊严与良知。
这之间还有个有意思的矛盾对比,李淇作为健听人,所作所为都想努力脱离原生家庭的圈子,活出一个他个人所认为的人样,可在面对现实的不公时,他最初的选择却是与坏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收钱闭嘴不发声,甚至为了自洽自己的行为,美其名曰是为了委托人好。而张小蕊的做法却是积聚力量,“发声”对抗不公。我想他的觉醒不是偶然,小蕊那些无声的比划虽然不动风雨,却比任何有声的慷慨陈词都更有力量,因为每一个手势都是小蕊在努力讨回属于自己的公道,也正是在他作为健听人一次次装聋作哑和小蕊作为听障人一次次努力发声之间的强烈对比,让李淇终于明白了,他来自听障家庭,本该是连接无声世界与有声世界的桥梁,他所谓的 “装聋作哑” 不是妥协,而是对自己身份和公平正义的背叛,于是他找回了自己的良善和初心,选择了为自己的尊严和立场勇敢发声。
电影的结局,李淇虽然成功完成了案件的民转刑,将不法分子送进了大牢,维护住了法律的公平正义,可现实里,理想主义的胜利需要我们在复杂的现实考验中不忘初心,时刻警惕诱惑的腐蚀和理想信念的松懈。以上仅为个人感悟,好电影需自行观看评鉴,希望各位看完之后也能启发各位对法治的思考,也愿每个人未来都能在各行各业为祖国的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